
26 Mar 留学生活好孤独?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对自己的朋友圈!

我们听到过两个流行的说法,一是“人是社会动物”,二是“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”,那么人对社交的需求到底是什么?人不社交不会死,但是人在社交中能获得更多乐趣,迎来更多可能。社交不是因为你热爱社交,你也许更爱独处,但这也不妨碍你具备社交的能力——本文就是想要给你提几个建议,协助你培养这种能力。
你的朋友应是鼓励你成长的人,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可以对你的性格、成绩、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。人小的时候只知道交朋友,长大之后发现还有发展人脉这个说法——你认识的人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帮助到你。留学在外,社交的意义又多了一层——朋友是你在国外的家人,是你灰心失落时的精神支柱和避风港。
这就是为什么结交朋友,并且要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。那么,怎样才能在新环境里结识新朋友呢?以下十个小建议来帮你学会社交。
当我们判断一个人能否值得交往的时候,我们往往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、为人处事的方式和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看法,同理,对方也是这么“评估”你的。正因如此,你应当了解自己,并适当调整自己呈现给他人的面貌——不是演戏,只是适当包装。
-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?
- 你习惯主动还是被动?
- 你的优缺点都是什么?
- 什么场合最能发挥你的长处?
- 什么样的社交环境让你感觉最舒服?
- 你有什么爱好会是他人也感兴趣的?
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寻找和自己性格匹配的朋友,并学会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里最有效地与人沟通。举个例子,你若是个相对内向沉默的人,可能想要找个话痨朋友一起玩耍。在party上广交朋友是社交,约同班同学喝杯咖啡也是社交,你要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你的外表或着装是否风格独特、让人过目不忘?这不代表浑身名牌或者奇装异服,但普通的衣服可以搭出特别的格调。在国外,妈妈不会在你出门前检查你有没有穿秋裤了,街上各路穿搭高手绝对能让善于观察的你有所启发——是时候找到你的个人风格了!
刚出国的中国女生最不适应的就是化妆,因为北美社会是一个全体女性从高中起就化妆的社会,对此你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。一方面,看几个视频学学化妆,也算掌握了一门必备技能;另一方面,不用认为天天化妆是有必要的,化不化妆要看场合和心情——参加聚会不化妆,你自然会显得比别人丑,上课画着大浓妆,老师同学都费解你是想干啥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究的是“外形得体”而不是外形靓丽。

如果你的小伙伴们都争当学霸,你也不会甘心落在后边;如果他们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你不妨向好友拜师,沾他们的光发展一门手艺;你的好友也可能别无长处,却特别能逗你开心,那么你不光会特别享受他的陪伴,没准还能把自己培养成单口相声演员。
小时候有妈妈阻拦你和光头小明出去鬼混,现在轮到你动动脑子选择朋友了,因为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性格和思维方式。如果你的朋友拥有你欣赏的优点,你也会慢慢地变成自己所欣赏的人。
那么,到底要怎样优雅地迈出这第一步呢?第一种方法是找共同话题。如果你的新朋友是你的室友、同班同学、社团伙伴或者朋友的朋友,那寻找共同点应该不会太难:
- “你这学期都上什么课呀?”
- “上周的作业你觉得难不难?”
- “你觉得这个教授怎么样?”
- “你为什么参加这个社团呀?”
- “你和Rachel是怎么认识的?”
然而,如果实在想不到什么可以搭建共同点的开场白,可以灵活使用一些普遍适用的话题来打开对话——在第六条中有简要的介绍。
此外,我们在此亮出一记妙招——夸对方,然后直接表示你想和他交朋友。比如:“你平时穿衣服好好看,我们交个朋友吧!”或“感觉你课上的问题都能答出来,我们交个朋友吧!”也许你会觉这种方式太莽撞,但这种莽撞的方式同样能保你搭讪成功,没有人会拒绝你如此直接的示好。而学会大方地赞美他人也是每个中国人应当学会的好习惯。

除了校内的各种学生活动和组织,也可以尝试通过兼职打工、实习、义工活动来扩展你的社交圈。打工不单包括最基本的商店销售和服务员,很多大学有work study的职位,鼓励学生在上学期间获得工作经验,很多校内组织(比如做研究的教授、学校财务部、美术馆等等)都会聘请学生做兼职。而踏出学校的大门,在校外做实习或义工可以帮助你认识已经踏入社会工作的人,这些朋友会是你毕业后最有益的人脉。
很多中国同学会认为这种无谓的聊天很多余,甚至感到反感,但你现在可以反感,以后走入职场就轮不到你反感了——电梯、咖啡厅、早上刚到办公室,每碰到一个同事都将是对你small talk技能的考验。学会small talk的要义是培养自己随时随地都能自在地与人互动的能力,而且话说回来,闲聊天不一定是无聊的内容,你自然可以在寻常话题里金句频出。
最常见的话题包括天气怎样、上周末做了什么、下周末有什么打算、项目做的怎么样、最近看了什么好电影、哪里新开了家好餐厅、度假体验如何。在北美和人沟通时一般不用太担心对方的年纪或职位,在礼貌的范围内大家都是平等的,所以聊天时可以放松畅谈。而small talk和任何别的对话沟通一样,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和聆听。
对话就是投球游戏,你不能一直把自己的故事讲个没完,要通过提问来把球投给对方。最万能的问题便是:“How about you?”(你呢?),让对方接过话题。这样不但可以增进聊天的连贯性,让对方觉得你很在意他的生活或观点,也可以实实在在地让你更加了解对方。别人问你周末过的怎么样、考试考得怎么样、大学专业是什么、有没有兄弟姐妹、是哪里人,回答完毕后你都可以追加一句“how about you?”,社交能力顿时加分,简单有效。
不要认为对方开口你就解放了——积极倾听(active listening)是门技术,也是社交的必备素质。别人说话时(尤其一对一的聊天)记住保持目光接触,面对对方,不要打断对方,但时不时应当做出回应——点头、表示赞同,都能表明你在认真听。聆听不光是装装样子,更重要的是逐渐了解对方的兴趣,记住他们与你分享的细节。如果在下一次碰面时你能记得对方上次跟你说的事,偶然在对话中提起,自然会给对方留下极佳的印象。
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这一点?因为出门在外,口碑最重要,何况国外留学生的圈子比你想得要小,你的朋友八成是也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,你昨天说的话指不定今天已经传到了哪里,一次出言不逊就可能真的摧毁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社交生活。

如果你在温哥华和多伦多,没准会疑惑自己到底是在哪——不同肤色、不同人种、不同语言,这个多元的社会环境为你提供了无限的交友可能性,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通往另一种文化的向导。不同专业、不同文化背景、不同年龄的人可能会和你展开新鲜的对话,让你接触到新的世界。

年长的朋友有更多的故事讲给你听,甚至可以在工作学习上给你建议以供参考,比你小的朋友能带给你新鲜的想法,也鼓励你承担起成年人的角色。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是很重要的技能。
有的朋友可以天天腻在一起,但更多时候,朋友之间可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见一次。这并不代表人和人之间疏远了,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的目标和重心都在不断调整,空闲时间也会减少。话说回来,见面次数可以不频繁,但微信上闲来无事贫两句嘴问问近况总是好的。只要你有心,呵护长久的友情并不难。
